這是我第一次仔細看一篇論文,更是第一次接觸學術性的翻譯,不過我還是盡可能地望文生義,盡量拆文解字,理解其意。 以下摘錄一些陳凌所著〈論詩歌翻譯的審美判斷模式〉 中,我大概有看懂,且覺得受用的文句: 譯者的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感,都在能指層面上和原詩人達到了認同,看似實現了同原作的統一,我們可以把這叫做「同一性幻象」(illusion of identity)。然而,能指層面上的認同,並不一定表明在受指層面上的等同。 正如老師說的,不同國家有文化間的差異,所以直譯的話,目標受眾不一定有辦法理解。過去尚未接觸翻譯時,我總覺得電視上的那些美國笑話為何不像中國字幕組一樣直譯然後加註釋就好,還要絞盡腦汁想些中文中意思相近的笑話?後來才知道,首先是電視沒有暫停鈕,加註釋很多人會來不及看;再來就是直譯的話,很多沒有接觸美國文化的人會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受指層面不等同,觀眾會不明白美國人覺得好笑的東西到底有哪裡好笑。 不過我這裡講的是文化方面的不等同,本文作者則是主要指不同語言間結構文法上的差異。 譯者首先是讀者。在翻譯過程中,同一個翻譯客體會觸發不同譯者的不同自身審美體驗。這些審美體驗有的會反映到譯文中去,有的則不會被融進譯文,這取決於譯者是採取先驗式的分析判斷模式進行翻譯,還是採取經驗式的綜合判斷模式進行翻譯。 這讓我想到《翻譯教室》中,學生建議將「yell」翻譯成「歡聲」,而非「大喊」的事情——因為「大喊」會讓他聯想到「大喊大叫」。不論如何,「yell」都絕對沒有「歡」的意思,這邊就是將自身的審美體驗融進譯文中了吧,這樣的手法對我還是很遙遠的事情,現階段暫時不敢嘗試。